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何晚年不敢离开军队?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下面趣历史痛经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746年,唐朝大将王忠嗣,调任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节度使。
作为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一员大将,王忠嗣当年曾被唐玄宗认作干儿子,从小在皇宫当中长大,享受皇子级别的教育。长大之后,王忠嗣更是被按照‘霍去病的标准’培养,为大唐立下了无数战功。尤其是在这一年当中,王忠嗣更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几乎掌握了唐朝北方所有的军队,权势无人可比。
而王忠嗣在这次调职之后,很快就在自己的新下属当中,发现了一个让他非常感兴趣的人才。此人当时仅仅只有三十多岁,却已经在军中立下了许多战功,声名鹊起。而王忠嗣见到这个人之后,对他的评价更是高得吓人。王忠嗣甚至直接明言,以后此人一定可以坐到自己如今的位置,成为整个大唐最顶尖的名将。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王忠嗣到底还是没看错人。此后的两年里,王忠嗣极力提拔此人,还给了他更多的发展空间。后来王忠嗣被奸相李林甫陷害,抑郁而终。但他看中的这个人,却在军中继续攀升,继承了王忠嗣的意志,继续守卫大唐。
后来,在安史之乱当中,此人更是处理甚多,最终率领唐军,平定了那场安史之乱,为唐朝延续了百年国祚。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唐朝说不定也就没有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历史了。
这个被王忠嗣看中的人,名叫李光弼,被后世史书誉为‘战功中兴第一’。就连被后世誉为再造大唐的郭子仪,在军功方面,也要稍稍比他逊色一些。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人生的几年当中,却根本不敢离开军队,生怕自己被诛杀。
公元708年,李光弼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李光弼的父亲,曾经是东北契丹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在李光弼出生数年之前,因为唐朝官员对契丹这边压迫比较大,所以导致很多契丹部落开始起兵造反。当时李光弼他爹所在的这个部落,也参加了叛乱。
但可惜的是,面对唐朝大军的镇压,这些契丹部落的反叛,很快就被镇压了。而叛乱被平定之后,为了彻底收复这些契丹部落,再加上有些契丹部落的首领,确实很会打仗,让武则天心生爱才之意,所以便把这些投降的契丹头领,编入唐军做将军。
这其中,便有李光弼他爹。
等到李光弼出生的时候,李光弼他爹在唐朝军队体系内,地位已经很高了。类比现在的话,大概已经相当于是正军级的干部了。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李光弼就开始被他爹传授各种战争领域的知识,逐渐为后来的名将生涯,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这样一位老爹,李光弼成年之后,自然也得以顺利进入军队,然后一路官运亨通。而且,等到李光弼进入军中的时候,他爹已经逐渐做到了朔方节度副使的高位。类比现在的话,几乎等同于一个大军区的军区副司令。
有这么一个老爹罩着,李光弼的升迁道路,自然畅通无阻。直到公元744年,也就是李光弼37岁的时候,他爹才安然去世。而到了这个时候,李光弼已经快要升到正师级的高度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战功,在军中牢牢打开一片天地。
对于李光弼来说,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被自己的亲爹带飞。正是因为有他爹的存在,李光弼才能在军中展露头角,并且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
随着老爹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李光弼不得不回家守孝。而等到李光弼守孝期结束,回到军中的时候,这时候他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王忠嗣。
从年龄上来看,王忠嗣和李光弼,其实是一代人,王忠嗣只比李光弼大三岁而已。但从军中资历来看,王忠嗣却比李光弼强太多了。这也没办法。毕竟李光弼他爹,也只是一个军区副司令。而王忠嗣他义父,却是大唐的最高执政者李隆基。而且从王忠嗣的少年时代开始,李隆基就一直朝着名将的方向,培养王忠嗣。所以王忠嗣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带着军队在边境杀敌立功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忠嗣虽然只比李光弼大三岁。但当时刚过四十岁的王忠嗣,已经是整个唐军内部,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了。北方四大军镇,全都归王忠嗣节制。
王忠嗣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对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来都是极为敬佩的。所以当他调任做了李光弼的上司之后,很快就看中了李光弼。王忠嗣本人就是最顶级的名将,对于李光弼的能力,自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再加上李光弼他爹,原本就是朔方军镇的老领导,就算冲着老领导的面子,王忠嗣也得好好培养这个自己很欣赏的年轻人。
于是,此后的两年里,李光弼又被王忠嗣这位盛唐第一名将,极力培养。不管是在军事指挥方面,还是在个人资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这个时候,李光弼光靠自己的名号,就已经足以在唐军内部撑起一片天了。
除此之外,在这两年当中,李光弼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那就是围绕着王忠嗣,认识了很多唐军内部的优秀将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小圈子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正做到了力挽狂澜,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在这个小圈子当中,李光弼认识的诸多将领里面,有一个名气最大,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再造大唐’的郭子仪。
不过,可惜的是,就在这个小圈子有成型的趋势,还没彻底成型的时候,王忠嗣就忽然去世了。王忠嗣的去世,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当时唐朝有一个出将入相的规则。如果一位将领在边境战功卓著,未来就有机会返回京城做宰相。而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因为担心王忠嗣回京之后,会改变自己一家独大的状态,所以就想办法陷害了王忠嗣,说王忠嗣图谋不轨,打算和太子联手逼供造反。
后来,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以及复杂的排查之后,唐玄宗终于知道,这是一桩冤案,王忠嗣是被人陷害的。但问题是,王忠嗣之前被关在监狱里,拷打了整整半年。谁敢保证,未来王忠嗣再度掌权,不会而心生怨恨呢?
所以接下来,王忠嗣虽然被放出了监狱,仍是得不到重用,只是被派到南方去做了一个地方官。此后,平白被打了一顿的王忠嗣,积郁成疾,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
王忠嗣的死,对于整个唐朝历史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王忠嗣活着的时候,唐朝军方几乎堪称铁板一块。或许将领之间,也会存在一些矛盾。但只要王忠嗣在,问题都不大,因为王忠嗣确实能压得住局面。最关键的是,王忠嗣对唐玄宗堪称极致的忠诚。但王忠嗣死后,唐朝高层的几个节度使,就纷纷开始争权夺利。后来便有了安禄山执掌三大军镇,继而掀起安史之乱的事情。
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王忠嗣不死的话,可能根本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因为如果王忠嗣活着的话,执掌三大军镇的,绝对不可能是安禄山,而应该是王忠嗣。
而对于那个刚刚成型的小圈子来说,王忠嗣的死,更是堪称致命打击。自此之后,大家虽然依旧忠心报国,但却没了主心骨。而对于李光弼来说,则更是如此。就在王忠嗣去世的那一年,李光弼荣升河西节度副使。四十二岁的李光弼,终于达到了自己父亲当初的高度。
但这一切,对于李光弼来说,却无法让他感到兴奋。
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之后,接下来的斗争,让他感到十分陌生。
以往李光弼他爹在世的时候,朝堂上虽然也有很多斗争,但这些斗争往往都是由他爹应付,根本轮不到李光弼操心。李光弼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打赢敌人。而后来到了王忠嗣手下之后,王忠嗣又对他多有照顾,同样没让李光弼经历什么朝堂斗争。
,等到王忠嗣去世,李光弼独自成为一镇节度副使的时候,这时候就再没人替他遮风挡雨了。而那些朝堂之上尔虞我诈的斗争,更是让李光弼感到非常茫然。
后来,这个特点,也成了李光弼后来不得不拥兵自重的关键。
此后的几年里,唐朝军方内部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以安思顺和哥舒翰等人为首的几个势力,开始纷纷撕破脸皮,争夺权力。在这期间,身为节度副使级别将领的李光弼,就成了大家招揽的对象。对于当时已经年近五十的李光弼,安思顺甚至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老将哥舒翰,也是对其多有招揽,希望能把李光弼招揽到自己麾下。
但对于这些招揽,李光弼没有任何兴奋,甚至感到厌烦。或许,在李光弼眼里,除了当年的王忠嗣之外,如哥舒翰和安思绪之流,根本都不配招揽自己。所以,在这之后,李光弼干脆辞官不做,直接退休回家。除了李光弼之外,当时还有很多有志气的将领,比如郭子仪等人,也都借着各种理由,暂时退休回家,打算远离这些斗争。
不过,李光弼的退休生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仅仅在家赋闲不到一年之后,安禄山便在范阳起兵,正式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帷幕。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唐朝内部已经多年没有战事,所以国内基本没什么强力军队。这就导致安禄山从河北起兵之后,很快就一路攻向河南,年底便攻下了洛阳。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整个华北地区,都落入到了安禄山的控制当中。
面对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唐玄宗当时也做出了很多应对计划。比如派遣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军去潼关正面抵抗安禄山的进攻。因为唐玄宗乱指挥,导致高仙芝大败而回,唐军前线的情况,也越发恶化。
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间点,唐玄宗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渐渐无人可用了。,出于安全考虑,所有和安禄山有关系的将领,基本上都不能用。而安禄山又是出了名的长袖善舞,和很多军中将领都关系不错,这就导致一大批将领,根本无法参战。再加上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战败,又损失了不少人。所以,此时的唐玄宗,开始不得不从那些退休回家的将领当中,寻找得力的将领。
当时的唐玄宗,找到的就是朔方军核心人物之一的郭子仪。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郭子仪正在家里忙着守孝。因为战事开启,唐玄宗紧急把他找了回来。而郭子仪回来之后,很快就提出要把自己的那些老战友起复。在这其中,郭子仪专门提到了李光弼,而唐玄宗这次也比较痛快,直接将李光弼起复为河东节度副使。
,李光弼的这个节度副使,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因为当时的河东军镇,所有军队都被安禄山控制。所以李光弼麾下统领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出自朔方军。
说到这里,我们得简单来介绍一下当时的局势。
唐玄宗在位期间,因为种种原因,将国家的精锐军队,基本上都集中到了边境,分成了十个军镇。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幽州、卢龙以及河东这三个军镇,都被安禄山控制。南方的岭南军镇,因为之前刚打完一场硬仗,兵力折损严重,基本上没有参战的能力。而北方的北庭都护府,以及西边的安西都护府,因为实在太远,暂时也无法调回军队。
所以,当时唐玄宗能够调动的,就只剩下了剑南、河西、朔方以及陇右这四个军镇的军队。而当时除朔方军以外的所有精锐,基本上都被唐玄宗派去了潼关,由老将哥舒翰统领,在正面阻击安禄山。此时唯一还能灵活调动的,就只剩下了朔方军镇。
而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属于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的传奇了。
此后的半年里,老将哥舒翰一直坚守在潼关,闭关不出。面对潼关天险,再加上哥舒翰手下的精锐军队,战力确实比较强。所以就算安禄山再怎么牛气,也无法攻破潼关。与此,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则是率军从山西方向进攻,直接杀向安禄山的老巢范阳。
在这个过程当中,朔方军和叛军展开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这个过程太过复杂,简单来说,当时安禄山率领主力,在潼关这边和哥舒翰对峙。而他的副手史思明,则是率军应付郭子仪和李光弼。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手之下,史思明根本就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得节节败退。
四个月之后,史思明已经被逼得退回博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此后,李光弼和郭子仪更是趁机围困博陵,并且派兵收复周边。短短一个月之内,原本被叛军牢牢控制的河北地区,便已经超过半数,重新被朔方军给夺回来了。
仗打到这个份上,叛军其实已经落了下风。郭子仪和李光弼这边,已经彻底切断了安禄山主力和范阳老巢的联系。只要再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完全可以拿下范阳。到那个时候,没了后方的安禄山,肯定必败无疑,就算是对耗,也撑不了几天。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却强行下令,让老将哥舒翰出关迎战。
当时唐玄宗的想法其实也很单纯。此时唐军已经占据了上风,而哥舒翰手里又掌握了过多的军队。一旦这个时候,哥舒翰忽然反水,唐朝就彻底没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哥舒翰和安禄山对耗,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但唐玄宗却唯独忘了,身为老将的哥舒翰,也是有可能会输的。
此后,哥舒翰出关迎战,仓促之中被叛军伏击,几乎被打得全军覆没。哥舒翰战败之后,潼关也守不住了,安禄山就这样顺利攻破潼关,进入了关中地区,直接逼近长安。
当这个消息,传到李光弼那边的时候,估计李光弼和郭子仪都很无奈。原本已经是胜利在望,但就因为哥舒翰的战败,局势对唐军不利。而且,随着安禄山逼近长安,朔方军不得不迅速后撤,回去增援长安。
如果唐玄宗出了问题,到时候就算他们打下了范阳,也没有任何意义。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清楚了。随着安禄山逼近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逃往四川。就在逃亡路上,麾下禁军哗变,要求赐死杨贵妃。此后,唐玄宗独自带人入蜀,太子李亨则是赶回灵武,准备重整旗鼓,和叛军作战。
之所以要回灵武,就是因为灵武是朔方军的老巢。随着哥舒翰战败,他麾下的三个军镇,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所以李亨唯一还能指望的,就只剩下了朔方军。所以,李亨在灵武下令,让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巩固老巢。
因为李亨的命令,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撤兵。原本已经收回大半的河北,就这样落入了叛军手中。
回到灵武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大概就是李亨重新整编朔方军,确保自己能控制军队。此后,郭子仪被留在了关中战场,而李光弼则是被派回山西,去镇守太原。返回太原的时候,李光弼身边只有五千多军队,再加上太原城内的守军,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
但在李光弼回到太原的,史思明却率领十万叛军,前来进攻太原。
一万人,想要挡住十万人的进攻,这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深刻明白,为什么李光弼可以被后世尊称为名将。
回到太原之后,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光弼迅速整顿军务,重新组织太原地区的防务工作。而当史思明抵达太原的时候,面对的只能是一座守卫牢固的要塞,根本就打不下来。非但如此,后来李光弼还用挖地道的方式,直接挖到了史思明的大营,然后突袭之下,一口气杀了一万多叛军。
就在这次大胜之后,恰好叛军内部也出了问题。作为叛军首领的安禄山,被他自己的亲儿子安思绪弑杀。此后,叛军内部开始人心不稳,李光弼便利用这个机会,组织敢死队向叛军进攻,结果一战灭了七万多叛军。
经过这两场大胜之后,原本来势汹汹的十万叛军主力,几乎被李光弼给打没了。此战之后,李光弼不但彻底守住了太原,而且在这之后,叛军想要跨过山西,进攻关中,几乎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而这场太原之战的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个关键战役。
当李光弼守住山西的,郭子仪那边其实也有很大的进展,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至于叛军那边,此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势力范围越来越小。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第二次接近胜利。
但可惜的是,这一次,唐朝依然没能抓住机会。
因为在这之后,李亨觉得决战的机会已经到来,所以便下令让各大节度使,率军前来合围安思绪率领的主力叛军。但,李亨担心军中将领做大,所以根本没设主帅,只是让几个节度使各自为政,派一个叫鱼朝恩的宦官前去监军。
因为没有主帅,所以这一战唐军打得特别离奇。当时唐军总数号称六十万,叛军却只有十多万而已。结果后来因为没有主帅,唐军非但没有打赢叛军,自身反倒是开始溃败。
在这场溃败当中,李光弼靠着自己的超强的指挥能力,勉强稳住了阵型,没有被叛军歼灭。至于郭子仪,因为没有主帅的原因,还没来得及组织军队布阵,就已经开始面对叛军的冲击,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此战之后,唐军错失了一个天赐良机,郭子仪也被扣上了一口黑锅,然后被一撸到底。唯有李光弼,此时依然留在军中。
在之前的平叛战争当中,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已经是唐朝最能打的两个牛人了。而此时郭子仪被一撸到底,李光弼又得以全身而退,所以在这之后,李光弼就被加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虽然只是一个副元帅,但此时的李光弼,却是唐军的实际指挥者。因为真正的那位元帅,是李亨的儿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而李豫这个元帅,其实只是挂名而已,本人的指挥能力相当有限。真正打仗,还是得靠李光弼。
升任副元帅之后,李光弼总算是有了指挥权,可以凭借自己的过人能力,开始剿灭叛军。此后的一年里,在李光弼的指挥下,唐军节节大胜。而且叛军那边,史思明又杀了安思绪,内讧。李光弼也趁着这个机会,压缩叛军的生存空间。
如此,一年多以后,唐军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但在这个时候,皇帝李亨又开始出来瞎指挥了。在李亨的命令下,李光弼不得不率军强攻洛阳。结果不出所料,自然又是大败而回。
不过,幸运的是,李光弼这次并没有背锅。战败的责任,被归咎到了另一位名将,仆固怀恩的头上。所以接下来,李光弼也得以继续率军战斗。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光弼先是率军去南方镇压了一下农民起义,然后接着打叛军。公元763年,随着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杀,这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才算终于是被彻底平定了。
纵观这个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如果不是唐玄宗和唐肃宗两代皇帝,一直瞎指挥的话,唐军其实早就能平叛了。以李光弼的能力,就算让他独自指挥,都不至于打八年的时间。
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李光弼的能力。就凭唐玄宗和唐肃宗这么折腾,如果不是因为有李光弼这样的顶级名将撑着,唐朝估计早就没了。
对于李光弼的这份功劳,唐朝皇帝倒是也非常认可。而且,相比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等人,都曾因为种种原因,暂时离开过平叛战争。所有顶级将领当中,唯一一个一直坚守在前线的将军,就只有李光弼一个。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家认为,李光弼才是战功第一的缘故。
不过,李光弼的这份功劳,却并没有让他在战后得到应有的补偿,反倒是为他招来了灾祸。李光弼是一个典型职业军人,根本不懂那些党争,或者说不愿意去懂。所以,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李光弼很快就招来了朝中几个大宦官的嫉恨。
所以,自此之后,李光弼便开始拥兵自重。虽然不至于直接反叛,也不敢再交出军权。此后一直到死,李光弼一直留在军中,生怕丢掉了军队这张护身符。
由此可见,李光弼其实也不是不懂政治。只是相对来说,他更愿意做一个纯粹的军人。但在保命的时候,李光弼其实也不傻。
因为拥兵自重的缘故,此后李光弼和郭子仪之间,就出现了很大的差距。郭子仪相对完美,所以名声在后世更大一些。而李光弼则是拥兵自重,所以后世对其评价就相对较低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这份功劳,是谁都无法抹杀的。
公元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李光弼去世后,唐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谥其为武穆。而李光弼的子孙,虽然没像郭子仪的后辈那样有名,但最终也做到了节度使的位置。所以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善终了。
纵观李光弼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李光弼其实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不是不懂政治,而是不想懂。李光弼的前半生,一直被自己的父亲和王忠嗣保护,后半生则是靠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最终得以善终。
至于拥兵自重,以此保命的做法,恐怕也只能说是一种无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生活百科
- 蚌埠天气预报10天 蚌埠天气预报下载
- 5000个税计算器 个税计算税率表5000
- 30岁不结婚该判刑 30岁不结婚该判刑多久
- 宝鸡天气预报10天 宝鸡天气预报下载
- 3月8日妇女节放假吗 三月八日妇女节放假
- 2024端午节放假通知来了 2024端午假期
- 总公司与分公司 总公司与分公司的法律责任
- 醉驾刑事拘留一般多少天
- 咨询律师要多少钱 咨询律师的费用是多少
- 醉酒撞停放车身亡 醉酒撞停放车身亡责任划分
- 注册一个商标多少钱 注册一个商标大概要多少钱
- 浙传失联女生离世 浙江传媒学院失联学生已确认离世
- 诈骗罪立案标准 诈骗罪立案标准2024
- 占地补偿标准:2024征地补偿标准明细表
- 怎么注册公司要多少钱
- 宅基地继承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