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转阴5天后复阳:比第一次疼10倍

健康新闻 2022-12-27 09:45www.tongjingw.cn缓解痛经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此次为何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特邀权威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 权威专家详解
 
 
 
问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当新发传染病出现时,由于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缺乏认识,其传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晰,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应对以来,有效经验做法是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实施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但随着对疾病及病原体流行规律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积累,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问有网民认为,这种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会这样吗?疫情防控今后的重点是什么?
 
 
 
答调整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种。二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合理用药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和以平常心应对新冠疫情。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人员,合理安排工作。七是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问当前,病毒变异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政策调整之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答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症、死亡等情况,以及国际上疫情形势变化作出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异,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问为什么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
 
 
 
答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应该说,当前人类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等,都为这次调整创造了条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为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
 
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得到普及。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实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
 
四是我国已具备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生产和供给能力。
 
 
 
五是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逐渐提高。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发布、居家治疗常用药的普及,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居家进行健康监测和对症处置。
 
政策调整后,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需要关注病毒变异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监测,切实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减少死亡等工作。
 
CFF20LXzkOy5m4Vg9y2KghAJyOh4yL5nffSbHyvQia3sAoLV7qxtql7CiaXqAJrjRDzZnUZibmzZXd4X9j6VjibNAA.png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女子转阴5天又阳了高烧近41℃ “比第一次疼十倍”
 
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12月26日报道,张女士今年35岁,在广元经营公司,从事服务行业。因接触人多,她和不少市民一样没有躲过“阳”。12月9日,她出现发烧症状,用抗原试剂一测,“阳”了。随后,她进行核酸检测,不出意外是“阳性”。
 
“当时发烧最高38℃,然后身上肌肉酸痛,休息了4天左右就恢复了。”张女士向记者回忆,第5天开始没有症状了,第7天抗原就转阴了,连续做了三四次抗原,都是阴性了。
 
没有症状,抗原连续阴性,张女士开始上班了。,仅仅过了5天,12月20日白天,张女士开始头疼、头晕;21日凌晨3点左右,老公为她测体温,已经高烧达40.7℃。
 
mxaa4wWaSsJGibfeG2tnPDIBickrK694qXHWQuWeI2K8SPpR8BJyKocb5lO4MFzvJibdDjRLuPNotqt1QbDq4H66Q.png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我当时以为自己感冒了,因为都在说感染一次新冠后就会产生抗体,要等几个月才可能再感染。,我不仅高烧,还发冷,浑身疼,我怀疑是感染了新冠。”张女士说,于是她用抗原试剂一测,结果显示“阳性”。
 
相隔5天第二次抗原“阳性”,让张女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症状比第一次难受太多了,“浑身疼,巨疼,头疼,像二锤敲,一直敲,太阳穴往外鼓起疼。腰背疼,翻身都翻不动,下半身除了疼没任何感觉了……”“比第一次疼十倍都不止。”
 
对于这一次“阳”,在张女士看来也有自己的原因。她认为自己已感染一次,缺少了防护,在公司上班时,偶尔没戴口罩,也没有像之前那样随时消毒了。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表示,“‘抗原复阳’感染过程、疼的过程比第一次要长,第一次可能5天,这一次可能就不止5天了。”常荣山称,“抗原复阳”的患者,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免疫力低于普通人,更需要做好居家隔离,病程可能会长于14天。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抗原复阳和二次感染有什么区别?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表示,所谓“复阳”有两种,一种是核酸“复阳”,还有一种叫“抗原复阳”,张女士的情况属于“抗原复阳”。所谓“抗原复阳”,通俗地讲,就是第一次感染后没有好利索,病毒复制下降了,产生的抗原浓度低于了检测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显示的是“假阴性”,身体内的病毒并未完全清除。
 
,感染后的14天,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才能完全保护自己,张女士从初期感染的9日到19日只有10天,身体的中和抗体滴度不够高;19日碰到的同事如果还处于感染期中的病毒脱落期(俗称排毒期),张女士又没有做好防护,就会发生“二次暴露”;如果是这样,张女士体内病毒复制增加就是可以解释的了,不仅抗原复阳,而且症状加重;原因在于她的抗新冠免疫力没有完全恢复,恢复的一个硬指标是至少14天后,或抗新冠中和抗体IgG浓度高于保护阈值。
 
“再感染”是指一个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已经彻底康复,然后被新冠病毒感染。“再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感染的不是和一次感染相同的变异株,一般是被发生了免疫逃逸的最新一代流行株感染。
 
转阴后约2到3周体力才能恢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虽然病人烧退了、抗原转阴了,但其实人的体力、功能还需要2~3周才能慢慢恢复。“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段时间不用太焦虑,适当地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感染后多久出现抗体?
 
从初次接触病毒到生成对应抗体,确实需要一些时间,但并不是传言中的 15 天。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个过程平均只需要 7 天。身体产生的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我们重点关注的有 2 种IgM 和 IgG。从接触病毒开始,到第 7 天,IgM 抗体就会出现,这是众多感染性疾病中最先出现的抗体部队;大概 14 天后, 杀灭病毒的主力——IgG 抗体出现,并在大概第 25~30 天到达峰值,甚至能持续超过 6 个月左右。
 
对于新冠病毒,大概平均有 5 天左右的潜伏期。也就是说,当大多数人开始有症状的 2 天后,身体就已经有抗体了。对于大多数人,产生抗体的时间会更短。
 
产生抗体之前是虚弱期吗?
 
在我们变“阳”之后,非但不是身体的免疫虚弱期,反而是免疫增强期。面对新冠病毒,除了抗体外,我们的身体还有重重免疫防线,从病毒入侵开始就被全面激活,对新冠病毒的杀伤力很强。
 
身体抵抗病毒时更快启动的免疫防线——“固有免疫”反应会被激活,在抗体产生之前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也在发挥作用,体内的 T 淋巴细胞被活化,裂解掉已经被病毒入侵的细胞。在抗体产生之前,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早早开始了战斗,在这个火力全开的阶段,免疫系统既不虚弱,也不可能“重复感染”。
 
很多人感染之后症状反复,例如退烧之后隔几天再高烧,喉咙好了又再痒等,并不是重复感染,就是一次感染后还没痊愈,反反复复的正常过程。
 
,如果不考虑新突变株出现,大多数健康人 3 个月内二次感染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Copyright 2016-2025 www.tongjingw.cn 痛经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缓解痛经,月经周期,痛经药,月经不调,痛经怎么办,大姨妈,治疗痛经,女人痛经,月经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