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要给孩子“负面提醒”
朋友的儿子,初入小学,聪明却伴随着诸多不良习惯,如逃学、撒谎、偷懒写作业,甚至挪用家里的钱沉迷于电子游戏,已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孩子”。
一日,儿童专家与孩子的父母沟通时,孩子向父母提出买练习本的需求。母亲答应给他钱,却随口提醒他不要贪小便宜。专家从这句不经意的话语中洞察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询问之下,得知父母经常告诫孩子关于做错事的后果,如逃学玩电子游戏等行为的危害性。儿童专家指出,这种教育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在模仿中误入歧途。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家长在提醒孩子不要做错事时,无形中传递了不良信息。由于好奇心和冒险心理驱使,孩子可能会尝试这些行为,一旦成功且未被制止,便可能形成坏习惯。比如父母叮嘱孩子在家不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时,反而可能激起孩子尝试的欲望。
小袁是个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家庭富裕。袁先生的父亲最近受到家庭教育杂志的启发,意识到应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于是开始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希望借此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
某日,小袁渴望购买新玩具,但遭到父母的拒绝。失望之下,他选择冒险尝试。父母因工作原因常将公款放置家中抽屉。害怕孩子拿公款买玩具的父亲特意叮嘱:“这是公款,不可乱用。”然而一天,父亲发现公款短缺,询问小袁时,他坚决否认。之后父亲不得不自掏腰包填补空缺。
最终在一次事件后,袁先生用午休时间悄悄取走公款购买玩具,并被同学发现。为了掩盖这一行为,他用请客和送玩具的方式企图收买同学。袁先生的父母对此深感痛心与困惑:为何自己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这引发了对家长教育的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性信息的灌输至关重要。就如有的家庭在孩子开始接触金钱时便开始强化一种观念:收入与支出要透明化、负责任地管理金钱。久而久之,这种良性信息的灌输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在孩子五岁以前应多传递良性信息而非负面提醒。对于孩子来说只需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就足够了不必过多提醒以免适得其反。此案例提醒我们良性信息的灌输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家长应重视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