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解缙对于《永乐大典》的正面贡献要低于姚广孝?-
明朝,这个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历史朝代,自1368年至1644年,期间传位十六帝,历时276年。明朝初期建都于南京,而后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时期。特别是《永乐大典》,作为明成祖文治武功的集中体现,被公认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谈及《永乐大典》,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解缙。解缙作为这部巨著的主持纂修者,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鲜为人知的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监修官姚广孝对于《永乐大典》的正面贡献同样卓越,甚至可以说是大于解缙的。
在北宋之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解缙也是如此。在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时,解缙倾向于将非理学的书籍排除在外,甚至对那些主动献出藏书和著作的非理学人士进行迫害。这一做法在当时就引起了明成祖的警觉。
明成祖因此以“所纂尚多未备”为由,命令解缙重修,并特别任命姚广孝为监修官。姚广孝的才学在明朝初年属于顶级行列,更重要的是,他不被“程朱理学”所束缚。姚广孝的介入,有效地确保了《永乐大典》在编撰过程中能够海纳百川,解缙等人再也无法将非理学的书籍排除在外。
可以说,姚广孝的存在使得《永乐大典》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若只依赖解缙,那么《永乐大典》很可能变成一本“理学版”的《四库全书》。姚广孝对于《永乐大典》的正面贡献无疑是非常重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