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简短,中秋节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在我国,使用阴历是一种久远的传统,而中秋节的来历则与这一历法紧密相连。阴历,又被称为太阴历或月亮历,它是基于月亮运行规律的观察而制定的历法。这一历法主要反映了月亮从朔到望的圆缺盈亏过程,重视月份的变化。
初一是朔月,十五是望月。月亮的圆缺周期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钟,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其划分为大月和小月。当某个月份为大月时,这个月有三十天;为小月时,这个月则有二十九天。有时候,还会出现七月大,也就是所谓的“十五月亮十六圆”。这个“月”,指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月亮,是指月亮的运行周期。人们对天上的日月充满崇敬和崇拜,将太阳视为阳性、男性、刚强之象征,而月亮则是阴性、女性、柔和之象征。
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日,我们迎来传统的中秋佳节,又被称为仲秋节。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份,而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仲月,因此得名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秋季的正中间,此时秋高气爽,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为美丽动人。人们常常将月圆与团圆联系在一起,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一方面与阴历中重视月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传说密不可分。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个故事被进一步美化、丰富和发展,使得嫦娥和月亮成为了聪明、善良和美丽的化身。这也促成了人们赏月和祭月的习俗。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登上月球,真实探索月球的神秘面纱已经逐渐揭开,但中秋节的传统仍然不衰反盛。月饼作为节日的象征,不仅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美昂贵。人们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从未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