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简介
林放,原名景熹,以笔名林放闻名于世,是著名报人赵超构(1910-1992),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乡下村。青年时期,他在温州的几所中学就读时,接触进步书报,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9年,他赴日本游学于东京和京都等地。1930年,他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并于1934年毕业。
此后,他进入南京《朝报》担任编辑和记者,开始撰写新闻评论,以忧时爱国言论著称。他的中文名字林放,也广为人知。
在抗日战争期间,林放积极参与新闻和文化界的救亡运动。他曾任重庆《新民报》的主笔和国际新闻编辑,并在抗战胜利后担任该报多个分社的副总主笔和总主笔。在此期间,他还多次以特派员的身份深入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报道,为读者揭示了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他的文字犀利、观点鲜明,深受读者喜爱。
除了在新闻界的卓越成就外,林放也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学者。他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作为孔子弟子之一,他的学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周敬王时期曾担任鲁国的大夫,去世后与夫人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他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有牌位,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一同接受祭拜。
在长达近6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林放始终笔耕不辍,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和抨击统治的黑暗面,同时也热情歌颂党和人民事业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他的文章经常被转载和引述,充满时代精神。他于九十年代初出版的《世象杂谈》、《末晚谈》等作品广受好评。在新闻改革方面,他也曾提出过“短、广、软”的要求,为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放是一位杰出的报人、学者和文化战士。他的文字充满了正义和激情,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