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
在我们谈论历法时,经常提到的阴历和阳历,其实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它们被称为阴阳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阴历和阳历的真正含义。
阴历和阳历,又称为“太阴历”和“太阳历”,它们的核心区别就在于所依据的天体不同。“太阴”与“太阳”,分别对应我们熟悉的月亮与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是太阴历的标准,它的主要功能是指导潮汐;而太阳的运行周期则是太阳历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指示节气与气候。
古埃及的历法完全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可以称之为纯粹的“太阴历”。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即西洋历法,则完全依据太阳的运行周期,属于“太阳历”。这一差异在月份的划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汉语中的“月”,还是英语中的“month”,它们原本都指的是月周期。但在西洋历法中,month已经失去了与月周期的对应,变成了日周期的代名词。
罗马帝国的历史记载显示,在制定西洋历法时,由于主要关注内陆,忽视了潮汐的变化,因此month不再代表月周期。他们将一年的365.2422天平均分成了12个月。据说,在古罗马,二月是行刑死刑的月份。朱莱和奥古斯都两代帝王为了增加自己代表的月份的日期数量,分别从二月拿走了日子放在了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月份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七月和八月连续两个月都有31天的原因。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法则融合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它以月亮的运行周期对应月份,以太阳的运行周期对应节气。通过闰年的方式巧妙地协调日月周期之间的偏差,实现了阴阳平衡。这种融合了阴阳概念的历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
作者赓瑜为我们揭示了历法的奥秘,让我们更加了解并尊重古人的智慧与努力。